香港的全球化也使這些「街頭小食」不斷改變。其中一個最大的改變就是種類。
現時的「街頭小食」已不再是經典的五十款,有很多新的小吃,都是從外地引入的。
北京冰糖葫蘆,日本八爪魚丸、燒餅、串燒,台灣「大雞大」(即很大塊的炸雞)、「Q餅」(在台灣稱為「可麗餅」,是脆皮的班戟) 、砂冰、鹽酥雞,泰式蝦餅,印尼串燒,印度薄餅等,都可以在香港的街頭找到。
香港的創意和創新也在這裡呈現了。不單商戶勇於引入各地小吃,顧客也勇於嘗試。當然香港本土也有新口味新類型的小吃。有如「雞蛋仔」已不單是從前般只有一種味道,現在更可選擇芝麻、椰絲、朱古力等新口味。缽仔糕也不單是黃糖及白糖,還有冰糖、蔗糖,更有南瓜及綠茶味。 [30] 蛋撻也曾有過不少新改良,燕窩蛋撻、金箔蛋撻等,都有過光輝的日子。
上海生煎包也有改良了的煮法,並成了獨一無二的港式水煎包。 [31] 在穩定的環境下,小吃店鋪都求變來賺取更多營業額,炸雪糕、即炸糯米釀雞翼、脆芋條、一袋袋的「撈撈」涼拌小食等都是港人新創的小食。這些不但揭示了香港人大膽創新,也可算是香港人包容及開放的表現。
全球化的另外一面,就是香港的「街頭小食」外流到其他地方。雖不像「茶餐廳」和酒樓茶樓般在內地及海外盛行,但也有著一些例子,把香港的小吃帶到了外地;馬來西亞是其中一個例子。大馬就開設了一間名叫港飲港食的食肆,並將一間店鋪分為三區,其中就有一個「街頭小食」的區域,售賣港式小吃。 [32] 另外,「雞蛋仔」也到了台灣,並被標明「港式雞蛋仔」及「港式小食」。當提及香港美食的時候,不少報道也會說明香港「街頭小食」不可錯過.
資料:http://www.ln.edu.hk/mcsln/7th_issue/feature_04.shtml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