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

香港近代街頭小食

1.)引言
香港被譽為「美食天堂」,在香港除了可以品嘗到世界各地的美食之外,香港各式各樣的小食亦是香港人的至愛。身為香港人,你們最愛的小食是甚麼呢?你們最為熟悉的小食又有甚麼呢?香港街頭所售賣的小食是極受港人歡迎,因為街邊攤檔售賣的小食種類繁多,價錢便宜。現在,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香港人為甚麼對小食情有獨鍾?街頭小食與香港人的生活及社會有甚麼密切的關係?


2.)內文

街頭小食之歷史
開埠小販提供廉價熟食香港在開埠以後,由於城市需要建設發展,對工人的需求甚多,不少內地勞工來港工作,他們一日三餐都在工地簡單煮食,於是有熟食小販集中在一地擺檔服務他們。而且港府初期缺乏社會幅利,社會出現需求,熟食小販出現,為低下階層提供廉價熟食,成為街頭飲食的雛形。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myconan852.scicube.info/hksfad/project/content/2.htm#cid_2



街頭小食之變遷
隨著社會不斷發展,生活質素提升,小食已不單是果腹,社會對衛生情況、食物材料、烹調方法、環境氣氛等都可以十分講究,所以街頭和大排檔這種飲食文化日漸消失,換之而來就是在小食店鋪、茶餐廳、酒樓、私人會所和酒店才可以品嚐。就因為場地不同,同樣的小食的材料、烹調方法、使用的餐具和為你服務的人等都有很大的不同,價錢更加大大不同。

資料來源:http://hk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7008051001345



街頭小食之特點
2.1)即買即吃食物是即時弄好,迎合講求快捷方便,節省時間的香港人。
2.2)包裝不華麗食物是普遍利用紙袋、竹簽食用,都是吃完後即棄的。
2.3)種類繁多,例如雞蛋仔、碗仔翅、臭豆腐、生菜魚肉湯、魚蛋、砵仔糕、牛雜、格仔餅、炸魷魚鬚、串燒
2.4)價格廉宜



3.)實地採訪—相片
http://gp1-3c0910.blogspot.com/2010/04/blog-post.html



4.)總結
香港小食的歷史源遠流長,而且日新月異,款式亦一年比一年多。香港人的創意無限,為我們同時帶來無限的口福。 香港的街頭小食陪伴了很多不同的人成長,而香港街頭飲食文化因容合了中西文化且形成很多不同種類的小食,如雞蛋仔、砵仔糕、魚蛋等。這一些小食價錢便宜,而且方便,所以受到很多不同人士的歡迎。在這一次的專題當中,我們對香港的街頭小食有更深入的了解。 民以食為天,香港是一個繁忙的都市,好多香港人往往會因為工作而不定時吃飯。經過今次的專題探究,我們知道多數港人對小食的至愛程度,是非常高的。街頭小食在港人的心目中,地位是穩如泰山。


5.)感想

袁沅
我認為這次令我對香港美食更加大開眼界!在這次專題探究,我不認為街頭小食的受歡迎情度是這麼強勁,現在,我想我們不可以單單看少這些小食,他們具有不同特色值到我們欣賞,不但令港人喜愛;甚至別國的人也深受吸引著,這大概也是香港的著名東西之一!

陳翰高
我覺得這次的專題我學會到要做好一個專題好困難,但只要有心加上努力就會成功。這次的專題當中,我覺得得香港是個美食天堂這句說話不錯的,倒不是得個名,因為在街邊你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很多不同種類的小食,而在不同的小食當中有,總有一種你喜歡。希望香港的小食文化能夠遠遠流長~!

陳詩潔
今次我們的專題題目之所以選街頭小食,是因為我們想知道,究竟街頭小食幾受港人歡迎?七十年代到現在,街頭小食日益更新, 不斷替換新口味,迎合更多人的需要。港人對小食的需求亦非常之驚人,相信多數港人對小食的至愛程度,是非常高的。經過今次的專題工作,讓我對香港的街頭小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,我和組員出去實地採訪時,小食的店鋪人山人海,店主好忙。今次的專題知道了街頭小食的背景,從以前發展到現在的歷史,我相信,街頭小食對於港人來說,仍是重要的。

利樂敏
在這次的專題 , 令我明白到為什麼街頭小食會這麼受歡迎...
而且令到我對街頭小食也感到另有一番風味...
街頭小食的環境雖然不是很衛生,但也深受大眾的歡迎!!!
這令我對街頭小食更加喜歡...

吳小鵬
這次的專題研究花了我們很多時間以及金錢,多得同學們的分工合作,才能順利完成。通過這次的習作,同學們互相之間的感情加深了。另外,我們還發覺原來香港人的創意真的無限,街頭小食花款亦一天比一天多。「民以食為天」,做完這次的專題,我深深體會了這個道理。

組員分工名單
引言-------- -陳詩潔
資料收集-----利樂敏
內文-----陳翰高.袁沅
照片--------- 陳翰高
總結-------- -吳小鵬
感想 ---------陳翰高.吳小鵬.袁沅.陳詩潔.利樂敏

感想—陳詩潔

今次我們的專題題目之所以選街頭小食,是因為我們想知道,究竟街頭小食幾受港人歡迎?七十年代到現在,街頭小食日益更新, 不斷替換新口味,迎合更多人的需要。港人對小食的需求亦非常之驚人,相信多數港人對小食的至愛程度,是非常高的。經過今次的專題工作,讓我對香港的街頭小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,我和組員出去實地採訪時,小食的店鋪人山人海,店主好忙。今次的專題知道了街頭小食的背景,從以前發展到現在的歷史,我相信,街頭小食對於港人來說,仍是重要的。

總結

香港小食的歷史源遠流長,而且日新月異,款式亦一年比一年多。香港人的創意無限,為我們同時帶來無限的口福。 香港的街頭小食陪伴了很多不同的人成長,而香港街頭飲食文化因容合了中西文化且形成很多不同種類的小食,如雞蛋仔、砵仔糕、魚蛋等。這一些小食價錢便宜,而且方便,所以受到很多不同人士的歡迎。在這一次的專題當中,我們對香港的街頭小食有更深入的了解。 民以食為天,香港是一個繁忙的都市,好多香港人往往會因為工作而不定時吃飯。經過今次的專題探究,我們知道多數港人對小食的至愛程度,是非常高的。街頭小食在港人的心目中,地位是穩如泰山。

報告內容(已被停用)

引言
大家有沒有食過街頭小食呢?
香港的街頭小食陪伴了很多不同的人成長,而香港街頭飲食文化因容合了中西文化且形成很多不同種類的小食,如雞蛋仔、砵仔糕、魚蛋等。這一些小食價錢便宜,而且方便,所以受到很多不同人士的歡迎。
在這一次的專題當中,希望可以對有關香港的街頭小食有更深入的了解。
內文

香港的街頭小食歷史
開埠小販提供廉價熟食
香港在開埠以後,由於城市需要建設發展,對工人的需求甚多,不少內地勞工來港工作,他們一日三餐都在工地簡單煮食,於是有熟食小販集中在一地擺檔服務他們。而且港府初期缺乏社會幅利,社會出現需求,熟食小販出現,為低下階層提供廉價熟食,成為街頭飲食的雛形。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myconan852.scicube.info/hksfad/project/content/2.htm#cid_2

街頭小食特點
1.即買即吃
食物是即時弄好,迎合講求快捷方便,節省時間的香港人。
2.包裝不華麗
食物是普遍利用紙袋、竹簽食用,都是吃完後即棄的。
3.種類繁多
例如雞蛋仔、碗仔翅、臭豆腐、生菜魚肉湯、魚蛋、砵仔糕、牛雜、格仔餅、炸魷魚鬚、串燒
4.價格廉宜


街頭小食之變遷
隨著社會不斷發展,生活質素提升,小食已不單是果腹,社會對衛生情況、食物材料、烹調方法、環境氣氛等都可以十分講究,所以街頭和大排檔這種飲食文化日漸消失,換之而來就是在小食店鋪、茶餐廳、酒樓、私人會所和酒店才可以品嚐。就因為場地不同,同樣的小食的材料、烹調方法、使用的餐具和為你服務的人等都有很大的不同,價錢更加大大不同。
來源:YAHOO知識+
http://hk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7008051001345



街頭小食深受港人歡迎
香港被譽為「美食天堂」,在香港除了可以品嘗到世界各地的美食之外,香港各式各樣的小食亦是香港人的至愛。身為香港人,你們最愛的小食是甚麼呢?你們最為熟悉的小食又有甚麼呢?香港街頭所售賣的小食是極受港人歡迎,因為街邊攤檔售賣的小食種類繁多,價錢便宜。不論是穿西裝打領帶的上班族,或是穿著校服的學生,總見他們站在攤子前或角落品嚐這些小食。

感想-袁沅

感想:
我認為這次令我對香港美食更加大開眼界!
在這次專題探究,我不認為街頭小食的受歡迎情度是這麼強勁,
現在,我想我們不可以單單看少這些小食,
他們具有不同特色值到我們欣賞,
不但令港人喜愛;甚至別國的人也深受吸引著,
這大概也是香港的著名東西之一!

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

碗仔翅:
碗仔翅是香港常見的街頭小吃之一,以前通常由小販在街邊販賣,因以小碗盛載而得名。
在從前,不少小販向酒家拿些零散的魚翅(俗稱「翅頭翅尾」),加入冬菇、木耳、豬肉絲、高湯加入味精、馬蹄粉(或豆粉)等煮成。吃時通常加入胡椒粉、浙醋、麻油等調味,亦可以加入魚肉、生菜絲等。
現在的碗仔翅內已沒任何魚翅成份,只是由平價的粉絲代替。
蛋撻:
蛋撻為香港受英國殖民地時代洋涇濱飲食文化影響之產物,約於1920年代開始於香港的茶樓和餅家。現時蛋撻已成為香港麵包糕餅店內必備的小吃;1950年代至1980年代多數茶餐廳兼營麵包西餅,故蛋撻亦為港式茶餐廳內流行小食。初時茶餐廳的蛋撻都比較大,一個蛋撻便可以成為一個下午茶餐。1990年代起,兼營包餅之茶餐廳逐漸減少,故現只在舊式茶餐廳方有自家烤製的蛋撻,其他茶餐廳則從麵包工場訂購蛋撻饗客。
煨番薯:
從前中國村人常把番薯放入灶內,用剛熄滅的柴火灰爐將番薯煨熱。香港四五十年代街邊煨番薯亦是以柴火放在大圓鐵桶內煨,其後才用火力較持久的炭取代。
沙翁:
沙翁表面脆口,內裏鬆化,而且蛋味香濃,深受香港人喜愛。因此,昔日這款食品與蛋撻齊名,在香港很多酒樓和茶餐廳供應。但到了現在,不同於仍然普遍有售的蛋撻,沙翁已經幾乎絕跡,現在僅於少數舊式餅家,例如泰昌餅家有售。
馬仔:
薩其馬為滿語的漢語音譯,是一種源於滿洲的糕點。
薩其馬以其鬆軟香甜、入口即化的優點,贏得人們的喜愛。滿洲入關後,薩其馬在北京開始流行,時至今日,薩其馬作為滿族餑餑的美味,已經從北方傳遍了全中國。
麥牙糖夾餅:
五六十年代的香港,貧窮小孩的家庭零食是用筷子往手掌般大的小瓦缸挑一圈麥牙糖,夾著兩塊餅乾來吃的。
老婆餅:
老婆餅的起源有多個傳說,其中一個說法是古時一對窮苦夫婦,妻子把冬瓜蓉作餡製成圓形餅,並由丈夫在街市售賣,大受歡迎。丈夫便將餅命名「老婆餅」以感謝妻子。
油炸鬼:
油條是一種長條形油炸麵食,常用做早點。民間和廣州人又稱油炸鬼或油器,而北方亦稱果子。「油炸鬼」之名源自「油炸檜」,「檜」即宋代奸臣秦檜,原因有以下兩個說法,都與秦檜陷害岳飛有關:
由於秦檜陷害岳飛致死,百姓敢怒不敢言,所以作「油炸檜」為食,以解對他之恨。

由於陷害岳飛的秦檜死後,百姓無法釋恨,遂取面削成其形,油煎而食。

兩根麵條象徵著秦檜和王氏。製作油條的材料通常包括高筋麵粉、明礬、小蘇打、泡打粉和鹽。將麵粉發酵後,揉搓成長條狀,然後放到油鍋中炸至金黃色。
狗仔粉:
狗仔粉是6、70年代的街頭小食。當時經濟環境差,順德人以熱水開粘米粉搓成條狀的粉來填肚。由於粉條尖頭尖尾,像唐狗尾巴,故稱為狗仔粉。
豆腐花:



豆花的由來眾說紛雲,但傳說常與漢淮南王劉安有關:

劉安求長生不老之藥,在煉丹時以黃豆漿培育丹苗,豆汁偶與石膏相遇,形成豆腐。

劉安由洪水後、在濕鹹地中泡軟的黃豆,製出豆腐。

劉安為臥居病榻的母親備餐,將黃豆漿與漢醫所與的食用石膏混合而製成。



無論孰為正確,可肯定者有二:

「豆腐之法,始於漢淮南王劉安」,此有《本草綱目》為佐證。

以及豆花與豆腐本是同源發現的,後來隨著料理的不同才漸為分歧。
龍鬚糖:
原名銀絲糖,餡料包括糖膠、花生、芝麻和椰蓉,原是中國民間傳統小吃。
龍鬚糖的糖絲是由糖膠像拉麵條般拉出來。直到糖絲變白後,才加入餡料。傳說宋代有一個皇帝吃了銀絲糖之後覺得很好吃,成了喜愛吃的其中一款甜點。後來老百姓都知道原來皇帝也吃銀絲糖,便改名為龍鬚糖。因為龍代表皇帝,而鬚就是拉出來的絲,這個名字亦一直沿用至今。
白糖糕:
白糖糕始創於明朝時順德倫教的一個梁姓小販。據說該小販蒸鬆糕時失手,令粉質下墜,但蒸出來的反而深受歡迎,人人食過都認為這種新小吃質地爽滑。後來,小販改用白糖製糕,令蒸出來的糕顏色更晶瑩潔白,食客稱之為「倫教糕」,後來又稱「白糖糕」。
瑞士雞翼:
源於瑞士或其他歐洲國家。這種食品主要使用了「瑞士汁」,是以豉油、香料、冰糖製成的甜鹵水。
瑞士雞翼由太平館餐廳創辦人徐老高首創。而瑞士雞翼的名稱,相傳是一名外地遊客到廣州太平館餐廳品嚐這種甜雞翼。當他問到一名侍應這道菜式的名稱,對方便以英文回答「Sweet Wings」,但因為言語上的誤會,遊客以為是「Swiss Wings」,因此衍生出瑞士雞翼這個名稱。


資料來源: http://hk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7006051502168

2010年5月8日 星期六

感想-吳小鵬

這次的專題研究花了我們很多時間以及金錢,多得同學們的分工合作,才能順利完成。通過這次的習作,同學們互相之間的感情加深了。另外,我們還發覺原來香港人的創意真的無限,街頭小食花款亦一天比一天多。「民以食為天」,做完這次的專題,我深深體會了這個道理。

2010年5月1日 星期六

引言

大家有沒有食過街頭小食呢?
香港的街頭小食陪伴了很多不同的人成長,而香港街頭飲食文化因容合了中西文化且形成很多不同種類的小食,如雞蛋仔、砵仔糕、魚蛋等。這一些小食價錢便宜,而且方便,所以受到很多不同人士的歡迎。
在這一次的專題當中,希望可以對有關香港的街頭小食有更深入的了解。